70%的家庭矛盾、50%的亲子冲突,都源于一句没说对的话。
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,父母会说“你怎么这么笨,这点题都做不好”;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,父母会指责“你就不能小心点,总是毛手毛脚的”。
然而,无数事实证明,指责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,反而会把孩子越推越远。
想要让孩子越变越好,最快的方式其实是停止指责。
01
指责型沟通正在毁掉你的亲子关系
指责会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。
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,自我认知尚未成熟,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人的反馈,尤其是父母的态度。
当父母不断指责孩子时,孩子会逐渐内化这些负面评价,认为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说的那样糟糕。
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,孩子会变得自卑,做事情时畏首畏尾,害怕犯错。因为他担心一旦出错,又会招来新一轮的指责。
展开剩余90%这种自信心的缺失,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巨大障碍,让他在面对挑战时,缺乏勇气和动力。
频繁的指责还会破坏孩子的情绪状态。
孩子在被指责时,往往会产生委屈、愤怒、焦虑等负面情绪。
不良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,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,就会一直积压在孩子心里,产生各种心理问题。
比如,有些孩子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;还有些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,将自己封闭起来,不愿与他人交流。
指责会削弱孩子的自我驱动力。
当孩子做事情时,内心原本可能存在着兴趣和动力。
但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进行指责,而不是引导他们认识错误、改正错误,孩子会逐渐失去兴趣,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避免被指责上。
除此之外,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——孩子为了不被指责而敷衍了事,或者干脆放弃尝试。
这样一来,孩子的自我驱动力就会被严重削弱,很难主动追求进步和成长。
指责还会破坏亲子关系。
父母的指责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和尊重,从而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孩子会疏远父母,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。
当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消失后,父母再想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,就会变得非常困难。
孩子可能会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,甚至故意与父母作对,形成恶性循环。
02
为什么指责会伤人?
不光是亲子之间,人与人之间产生沟通困难,往往源于认知滤镜的差异。
每个人的成长经历、立场和思维模式,都会形成独特的认知滤镜,同一件事经过不同滤镜的折射,会产生不同的解读。
很多时候,人们情绪失控、沟通失效,正是因为将自己的主观观点当成了客观事实,在未明确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,就将负面情绪倾泻而出。
而事实客观存在的,有真假之分;观点则是主观判断,无绝对对错。
父母看到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,就批评孩子:
“你这周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在晚上九点之前完成作业了!你真懒,一点都不自律!”
“你这周有三次作业没在晚上九点前完成”是事实,是对客观情况的陈述,跟孩子客观的陈述现实,孩子更容易接受,也更愿意和我们沟通。
而“你真懒,一点都不自律”是观点,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评判,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否定,产生抵触情绪,让沟通变得低效困难。
把观点等同于事实进行指责,会让对方陷入被否定的境地,触发大脑的应激反应:
主管情绪的杏仁核会进入紧张状态,本能地启动战斗或逃避模式。
孩子要么在恐惧中压抑自己,要么通过反抗保护自己,这两种反应都会让沟通陷入僵局。
03
停止指责才能让孩子越变越好
停止指责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
当父母不再指责孩子,而是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时,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接纳,才会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,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在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中,孩子才会更愿意听父母的话,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。
没有指责的压力,孩子更有勇气去尝试、去探索
因为孩子知道,即使自己犯错,父母也不会一味地横加指责,而是会帮助自己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这就是底气的来源。
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,孩子会积累经验、提升能力,变得更加优秀。
同时,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也会成为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的核心竞争力。
停止指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
当孩子犯错时,如果父母不是指责,而是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让他承担相应的后果。
孩子会逐渐明白: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而且,他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,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谨慎、负责。
这种责任感的培养,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。
04
比指责更聪明的做法
当父母和孩子陷入沟通困局时,父母本能的指责,孩子本能的辩解。
但家长朋友们有没有想过:万事不是非对即错的,是不是还存在着第三种可能——不纠结于谁对谁错,而是共同探索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。
面对孩子的错误时。
家长朋友不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很多时候,父母的指责是出于一时的愤怒和冲动,而非理性思考。
先深呼吸,让自己冷静下来。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,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。
当孩子因沉迷游戏耽误学习时。
父母不必指责“你就知道玩,根本不想学习”,孩子也不必辩解“我做完作业了,玩一会儿怎么了”。
双方可以共同探讨“每天玩多久游戏不影响学习”“如何平衡游戏与作业的时间”,这时候,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想法。
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,父母应该给孩子表达的机会,认真倾听他的心声,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。
同时,倾听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有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。
在孩子犯错后。
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,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父母可以用平和的语气指出孩子的错误,让他明白: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。
然后,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改正错误,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。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,从而更有信心去改正错误。
怎么才能让孩子保持住积极行为?
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,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父母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,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。
表扬也有技巧,泛泛而谈的夸奖不但不能保持住孩子的积极行为,而且还会让孩子觉得虚假,心生反感。
那该如何表扬孩子呢?
夸奖要契合孩子的年龄与认知。对幼儿可以侧重具体动作的肯定,如“你自己拿着勺子把饭吃完了,没有洒出来”;
对学龄儿童则可加入对能力成长的认可,如“这道数学题你用了两种方法解答,说明你在思考时动了脑筋”。
随着孩子成长,夸奖的维度可以从行为层面逐渐延伸到思维方式、情绪管理等领域。
表扬要详细描述具体行为。当孩子主动整理了房间,与其说“你真棒”,不如说“我看到你把书放到了书架上,还按高低排了序,被子叠了叠,房间比刚才整齐多了。”
前者是模糊的评价,后者通过描述具体行为,让孩子明白【整理物品】这个动作是被认可的。
这种基于事实的夸奖能让孩子形成清晰的行为认知,知道哪些举动会获得积极反馈,从而更愿意重复此类行为。
夸奖需结合努力过程。当孩子考取了一个不错的成绩时,比起“考得不错”,不如“这段时间我注意到你每天晚上回来都会多做一套练习,有的题做不出来你也不放弃,即便是查手机搜答案也要弄明白,你的用心我都看在眼里。”更有意义。
关注过程的夸奖能引导孩子重视努力,而非仅仅盯着结果。
夸奖应传递信任与期待。在肯定孩子的同时,可以向孩子适度表达对孩子的期待。例如“你今天主动把作业记在本子上,这种好习惯坚持下去,以后做事会更有条理。”
这种带有引导性的夸奖,既认可了孩子的进步,又为他指明了持续努力的方向。
需要注意的是,夸奖应避免过度夸大和附加条件。
“你真是个天才”这种评价会给孩子带来压力;“如果你下次考得更好,我就更喜欢你了”则会让孩子觉得认可与爱是有条件的。
真正有效的夸奖,是让孩子相信“你的努力和进步本身就值得被肯定”,这种纯粹的认可才能转化为持久的内驱力。
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难免会犯错。父母要学会宽容孩子的错误,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。
父母也要有耐心,不要期望孩子能一下子变得完美无缺。
停止指责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不管,而是减少对孩子的伤害,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“好好说话”才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人生。
发布于:山东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